《印象普陀》

《印象·普陀》是繼《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雪山篇、《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和《印象·大紅袍》之後創作的第6個“印象系列”作品。

介紹

2009-12-01 由“印象鐵三角”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傾力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普陀”,在朱家尖觀音文化苑舉行盛大的開工儀式。

區委書記吳曉東致辭,他說,普陀海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資源豐富。我們始終秉承保護、發掘和弘揚並舉,緊緊圍繞海洋文化名城建設,積極打造海洋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海洋文化事業,使普陀的綜合實力和城市文化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印象普陀》項目的開工實施,將為普陀海洋文化事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進一步推動我區海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吳曉東說,張藝謀先生、王潮歌女士和樊躍先生在國內外文化界享有盛譽,主創的“印象”系列作品,以其非凡的人文品格和創意策劃,成為國內外文化產業的成功典範。由三位大師傾情打造的《印象普陀》項目,在充分彰顯普陀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海洋文化品格的同時,必將成為弘揚人類先進文化的又一精品力作,相信在著名導演組的精心策劃下,在項目施工單位的積極努力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下,《印象普陀》一定會是一台醇厚豐美的精神盛宴,必將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璀璨奇葩。

開工儀式上,王潮歌導演表示,普陀的地域文化歷史悠久、豐富濃郁。她和她的同伴將在普陀創造出一個不僅是好的還是絕的作品,讓每個人看完演出後都覺得是到了一個心靈的靜修所。樊躍導演表示,他們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奇妙的創意,《印象普陀》將是一台精彩奇妙的演出,相信能成為全國的又一大文化名片。《印象普陀》這台大戲,能讓遊客領略其中精美絕倫的藝術表現,感受豐富濃郁的海洋文化,品味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公演

據悉,《印象普陀》是一台以觀音文化為主軸,結合我區佛教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集參與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實景演出。它能讓廣大遊客在禮佛觀光的同時,了解觀音文化的內涵所在,並在呈現視聽美感的同時,傳達與人為善、營造和諧的主題。《印象普陀》公演時間預計為2010年8月。

意義

普陀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印象普陀”,將使普陀的海洋文化、佛教文化得到最大範圍的傳播和最大程度的提升,還將為普陀地域影響力的形成和城市品牌的塑造開闢新的局面,高效快捷地帶動精神文化建設和旅遊文化的形成,從而實現文化弘揚、旅遊拓展、經濟開發的和諧發展新局面。印象普陀開工

據悉,“印象普陀”是一台以觀音文化為主軸,結合普陀區佛教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集參與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實景演出,將延續印象系列的一貫風格,將豐富的舞台元素與壯闊的表演形式緊密結合,完美融入聲、光高科技視聽手段,以普陀山佛教文化為表現內容,傾力打造海天佛國的悠揚氣象,能讓廣大遊客在禮佛觀光的同時,了解觀音文化的內涵所在,傳達與人為善、營造和諧的主題。

該創意策划起源於2009年年初,項目初步擬定投資超1億元,占地3000餘平方米,能容納2000餘觀眾,預計公演時間為2010年8月。

我相信‘印象普陀’不只是一個‘好’的作品,更會是一個‘絕’的作品。”“印象鐵三角”總導演之一的王潮歌說,“印象普陀”的創意已經全部完成,這將會是一台精彩、奇妙的演出;在70分鐘的演出中,能夠撫慰人們的心靈,讓大家感受到幸福與寧和,心向善良,從而使整台節目成為所有觀眾心靈的靜修所,在呈現視聽美感的同時,還將傳達與人為善、營造和諧的主題。 觀音文化、海洋文化的藝術化,整體創意不可複製

在前期策劃中,總導演張藝謀曾指出,“印象普陀”將具有不可複製性,她將延續印象系列的一貫風格,將豐富的舞台元素與壯闊的表演形式緊密結合。在舞台設計和演出構成上與以往有很大不同,演出將著力體現佛教文化與現實生活的共通之處,為觀眾展現佛家樸素平和的生活觀念與豁達自在的處事心態。
“我一直是個有福氣的人,今天我感覺自己最大的福氣就是能夠接到普陀區的邀請,讓我有機會能用藝術化的手段表現觀音文化、海洋文化,能夠與海洋、與濃郁的佛教文化‘零距離’接觸。”王潮歌說,觀看“印象普陀”這場文化大戲,觀眾在滿足視聽愉悅的同時,更能享受到精神的淨化。
富有靈性的觀音文化苑,讓人有創作衝動
“觀音文化苑山環水繞,我感覺這是個吉祥、福氣的地方,來過這裡幾次,很美,這地方選得真好!”王潮歌表示,因為普陀濃厚的觀音文化、濃郁的海洋文化以及優美的海島風光,才吸引他們來這裡打造一場別具韻味的藝術盛宴。
“目前全國有近百個市縣(區)邀請我們過去創作印象系列,但我們一般有三個選擇標準。”王潮歌說,主要看該地方是否有遊客願意去,該區域是否有濃郁的文化內涵,最主要的是導演要有創作的靈感和衝動。“而我第一眼看到觀音文化苑,就有一種想要創作的衝動。”
“觀音文化苑是個有靈性的地方,和我夢想中藝術化表現觀音文化、海洋文化的地方完全吻合。”導演之一的樊躍也說道。
行走的舞台、運動的山水,最大特色是奇幻、互動
“藝術不是藝術家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孤芳自賞,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和觀眾的掌聲連在一起的。而我相信,‘印象普陀’將會是一個收穫掌聲最多的地方之一。對該台大戲的前景,我們都非常看好。 ”樊躍向記者透露了“印象普陀”最大的特色:奇幻和互動。
樊躍說,未來“印象普陀”最大的看點將是:運動的山水、行走的舞台,表演時將採用魔術大師大衛般魔幻的變景模式。“山水實景演出是印象系列首創的演出形式,它將真山水、真生活、真性情通過藝術手段提升到新的美學高度。天地就是承載它的大舞台,自然環境是演出的必要構成元素。與其他的印象系列比較,印象普陀占地面積較小,但‘以小搏大’會更有地域文化的特徵,通過場景的變幻,也能營造出磅礴大氣的氛圍。”
此外,“印象普陀”和觀眾的互動將大大加強,將延續一貫的風格,將當地的漁農民培養成演出者。“這樣不僅能一次性解決400~600人的就業問題,而且能使他們更有自信和自豪感。”樊躍說。

2011年1月1日零點首演

《印象普陀》《印象普陀》

2011年1月1日零點,中國著名佛教聖地——舟山普陀將迎來一個普天同慶的不眠夜,由張藝謀擔任藝術顧問、王潮歌和樊躍共同導演的又一力作《印象·普陀》將正式拉開首演大幕。

百多位高僧現場誦經祈福

籌備創作了兩年的《印象·普陀》借著新年新氣象,上演一場美麗溫馨且直剖心靈、引人思索的山水實景演出。據悉,《印象·普陀》首演,將有一百多位高僧在新年鐘聲敲響之際,與現場觀眾和當地百姓一起,集體誦經為全世界祈福,祈望世界風調雨順,人民幸福安康。
參加此次《印象·普陀》首演的嘉賓眾多,包括政府界人士、著名藝術家、社會名流明星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將有百多位中國各領域著名的並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家親臨現場。目前,《印象·普陀》首演的籌備工作已近尾聲,彩排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總導演王潮歌和樊躍日夜守候在現場,為首演加緊做著最後的準備工作。

“印象系列”呼籲打假

雖然距拉開《印象·普陀》華麗大幕的日子越來越近,但對於最近出現的一些關於“印象系列泛濫、投資過億且政府掏錢為求政績”等信息,也讓“印象團隊”感嘆良多,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鐵三角針對這種現象誠摯呼籲:從第一部印象作品至今的八年時間裡他們只出品了六部印象作品,包括《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雪山篇、《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印象·大紅袍》,以及即將上演的《印象·普陀》。其餘各類“山水實景演出”,與張藝謀、王潮歌、樊躍三位導演沒有任何關係。據悉,三位導演創作的印象系列六部作品,在藝術創作部分從未超過億元。
王潮歌導演表示,某些實景演出動輒大手筆投入的做法讓她有些擔憂,不是說高投資高產出不對,但做任何項目的投資都要考慮經濟與藝術創作發展的規律,盲目的投資絕不可取,而鐵三角導演的“印象系列”在這一方面始終保持著極為嚴謹的創作態度。截至目前的六部印象系列,三位導演積極參與市場融資的部分占據很大比重,即將上演的《印象·普陀》,市場融資已超過總投資的70%。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祈福新年

《印象普陀》《印象普陀》

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自古被譽為“人間第一清淨地”的普陀山,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渾然一體,形成山海兼勝、水天一色的獨特景觀。 
2011年1月1日零時,普陀將迎來一個“普天同慶”的不眠夜,由張藝謀擔任藝術顧問、王潮歌和樊躍共同導演的又一力作《印象普陀》將正式拉開首演大幕。籌備創作了兩年的《印象普陀》借著新年新氣象,上演一場美麗溫馨且直剖心靈、引人思索的山水實景演出。
16日,《印象普陀》首次帶妝彩排。張藝謀堅信,《印象普陀》具有不可複製性。延續“印象”系列的一貫風格,他將豐富的舞台元素與壯闊的表演形式緊密結合,完美融入聲、光、電等高科技視聽手段,以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為表現內容,傾力打造海天佛國的悠揚氣象。

鏇轉移步易景

亦夢亦幻般,仿佛置身海天之間:大門緩緩拉開,如捲軸畫般,輕輕拉出了青山、白石、檐角、手握掃帚的僧人……演出開始,腳下的“土地”壓著音樂的節奏轉動,轉過岩頂亭閣,轉過平地小樓,轉過草地、綠樹、水榭樓台、廟宇……剛好,原地畫了一個圓。 
運動的山水、行走的舞台。但其實《印象普陀》最大的玄機不是山水,也不在舞台,而是在觀眾的腳下――360度鏇轉觀眾席。《印象普陀》最大的看點是表演時採用魔術大師大衛魔幻般的變景術。
原以為地處海島,這台演出將會依託水景,但事實上考慮到氣候和天氣的影響,《印象普陀》並不臨海,而是主要由山景構成。現場幾座秀麗的山峰中間,是一個富有金屬感的大型圓柱,隨著圓柱慢慢開啟,才發現原來這裡暗藏玄機――這就是能容納2010位觀眾、直徑達56米的360度鏇轉觀眾席,也是全國最大、國際領先的鏇轉觀眾席。《印象普陀》以這個觀眾席為中心,外圍是以4個景觀演出區連線而成的環形山水實景舞台。
整塊演出可以用“移步易景”來形容――隨著觀眾席的鏇轉,山體、湖面、草地、亭子、圍廊等環形山水實景舞台,便一幕幕呈現在了眼前。長達70分鐘的演出,觀眾席將慢慢鏇轉,根據表演場景的不同,忽而停留,忽而移動。
剎那間,數千盞燈光與聲效、舞美交織著,營造出普陀的奇幻――如同三位導演在《印象普陀》中所承諾的,將“為人們提供一個心靈的靜修所。”
可以說,《印象普陀》是目前印象系列中最“迷你”的作品。張藝謀來過現場許多次,目前演出的印象普陀大劇場(原朱家尖觀音文化苑),就是他親自定的。“印象鐵三角”一直認為這裡場地雖小卻很有靈性。“但實景與觀眾席太近,便成了演出的一個難點,”項目負責人劉永健說,中景有,但缺少遠景,這原本是藝術上的一個弱點,但經過導演特殊的手法轉換,卻可以成為演出的一個特色。
誰都知曉,印象團隊的作品,均十分注重畫面感,擅長用變幻的光影營造一個美妙、奇幻的世界。《印象普陀》沿襲這一特點,山上埋伏著的1300多盞燈,將隨著表演的需要不斷變換燈光。在光影的映襯下,景區裡的任何一處,如台階、岩石、屋頂都可能變成舞台。

瀰漫大愛大善

其實“印象”兩字本身就已經高度概括了導演組的理念,就是把一個現實、一個真實,一個最自然的東西,做成“印象”。
“這個戲的中心思想反映的就是我們在一個叫普陀的地方所有的感悟與體會。而這個地方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海洋文化元素非常豐富。”王潮歌自信,看完整場演出,每個人會對普陀、對舟山有各自不同的更為深刻的理解,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看著那一刻的風、雨、氣味……瞬間,或許就觸動了心裡最柔軟的部分,有所思索,有所感懷。
樊躍說,他們就如同一個攝影師――真實地記錄、提煉和再現。《印象普陀》如照相機,濃縮一幕一幕能引發觀眾共鳴的情景。
在創作形式上,《印象普陀》採用了全新的創作理念:活體演出。在實景當中,採用動漫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式,把景物、空間、時間巧妙地嫁接在一起。在表演方式上,沿襲了印象系列以往的風格,將燈光、道具、節目用最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實景中的風、雨、燈等,每天都在變化,營造出一個運動的、變化的、活的演出;而在演出中有若干個瞬間會讓觀眾驚奇。在某一個瞬間,覺得鼻子一酸。
“藝術不是藝術家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孤芳自賞,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和觀眾的掌聲連在一起的。而我相信,《印象普陀》會是一個收穫掌聲最多的地方之一。這台大戲的前景,非常看好。”王潮歌打了一個比方:“在桂林,看到桂林的山山水水,我們就是要將大自然的美最純天然地反映出來,喚起觀眾童年記憶的美;在麗江的玉龍雪山,那種豪邁震撼了我們,我們就想表現出一種兄弟般的情懷,大家賣勁地跳、賣勁地唱;而在普陀,我們看到了這裡獨具的觀音文化,突然有種衝動想要說說人民的生活,追溯佛教文化最本源的東西。”
除了變幻莫測的燈光,《印象普陀》還通過一系列小設計,巧妙地將聲音疊加得更豐富、更立體、更有韻律感。如流水般漸行漸遠的木魚聲,潮水般越來越澎湃的鼓聲,可能是通過聲音的疊加和山谷的回音達到的;而空曠繞樑之音,可能利用振動效應達到的;小路上、山水間,將依次放著大鼓和兩隻直徑半米多的磬。當一個個年輕後生掄起鼓棰,在空中劃了一個優美的弧,重重敲在鼓面上,大鼓發出“嘭”一聲巨響,木架上的磬發出清脆的顫音,更遠處的磬隨之響起。那一聲鼓音,恰似在地面砸開了一股清泉,歡快地流淌出來。
與其他的印象系列所不同,《印象普陀》是集參與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實景演出,在呈現視聽美感的同時,傳達與人為善、營造和諧的主題。與其他實景演出相比,《印象普陀》可能不是大氣磅礴、氣勢恢弘的,但會更精緻、更具文化意蘊,更多地表現“真善美”。
一台演出,最打動觀眾的元素,自然不是燈光舞美這些外在的東西,而一定是文化。《印象普陀》也必將注入一些海洋文化元素,只不過它將被演繹得很抽象,讓觀眾感受大愛大善,充滿和諧。

體悟寧靜祥和

樊躍透露,張藝謀對《印象普陀》的前景十分看好。除了相信一個專業導演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外,還有兩個現實因素:《印象普陀》是“鐵三角”第六部印象系列作品,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和文化提煉;同時,《印象普陀》的投資,北京印象公司占了約70%,足見“鐵三角”對其票房充滿信心。
據傳,“鐵三角”構想,《印象普陀》開演首年最低票房應該在5000萬元以上。“印象西湖”的票價是每張200至300元,網上訂票每張150至260元。若《印象普陀》門票按每張200元計算,完成預想票房需吸引觀眾約25萬人,一年按演300場計算,每場需吸引觀眾800多人,上座率約為42%。觀音文化苑地處白山,遊客相對較少,這個成績在旅遊旺季自然不成問題,但在旅遊淡季,未必沒有挑戰。
但是,人們還是對演出充滿期待。試想:萬籟俱寂、燈火闌珊的夜晚,置身於一個神秘的“圓桶”之內。突然,音樂聲從天而瀉,籠罩全場。清亮的磬聲,聲聲入心;高亮的梵唄,聲聲在耳。整個世界變得如此寧靜、祥和。然後,眼前出現一片浩瀚的海、漂移的山。美景旁移後,又出現了另一個燈火璀璨的世界。是不是很有置身奇幻的感覺呢?
不過,魔幻效果應該不是張藝謀的“殺手鐧”。猜想,這個“殺手鐧”應該與觀音文化有關,與愛、善良、祝福有關,藉助奇妙的燈光、舞美表現出來,一舉打動觀眾內心,震動心靈。這才是一台演出制勝市場的真正法寶。
期望張藝謀的“殺手鐧”足夠給力,因為當地觀眾期待一場旅遊大戲已經很久很久。多年來,一直期待有一場戲,能代表舟山、反映舟山、表達舟山,能將舟山的海洋文化魅力傳播出去,讓進入舟山的遊客留下來,能讓舟山旅遊更具文化內涵和互動性。
當然,張藝謀不是救世主,不能讓任何一個地方都熠熠生輝。我們對《印象普陀》的信心,同時也來自於對舟山這座城市魅力的自信。實景演出要求真山、真水、真人,融合真正的當地文化。舟山的山雖不巍峨,但勝在秀美;演出雖不臨海,但能通過高科技手段將水“真實”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舟山的山山水水已走入千萬遊客的心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