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戀》

《印度之戀》

一個英國女人的印度尋情之旅。

基本信息

看點

印度之戀印度之戀

英語小說最高獎布克獎

全球超級暢銷1000萬冊

一個英國女人的印度尋情之旅

女人遇到男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本質的相遇

深愛著印度的古老和神秘,又迷上了印度土邦王子

這一段曠世之戀,是印度的永恆輪迴,還是宿命的冥冥安排?

紗麗,瑜伽,愛經,密教,普迦,神廟……

女性原則是印度文化的精髓

平均來說,印度女人在世界上達到高潮的比例最高為61%

大量歐洲女人嫁到印度,是因為瑜伽,瑜伽讓印度男人在性愛中獨領風騷

印度古老的《愛經》和性愛秘術完美結合,與宇宙萬物之靈相通,喚醒內在能量

在印度文化里,所有女人都是同一個女人,與女人的性愛是崇高偉大的修行

內容簡介

19世紀20年代,作為英國政府派駐印度公務員道格拉斯的妻子,美貌嬌縱的奧利維拉很快迷上了印度,並且做出了令小鎮居民震驚的舉動——與一位印度王子私奔。

50年後,道格拉斯與第二任妻子的孫女安妮,因好奇奧利維拉的傳聞,來到印度尋找她的神秘故事:印度王子是何許人也?為何因他而拋下丈夫?她後來的人生如何?

當安妮帶著奧利維拉的信和旅行日記,來到她曾經生活的小鎮,尋找奧利維拉在印度的秘密時,她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和一位英俊的印度人英德產生了感情……

兩個英國女人,相隔50年,都不遠萬里,先後來到印度,都在那裡找到了各自的王子,這一切恍若隔世的輪迴,究竟是因為印度的古老和神秘,還是宿命的冥冥安排?

作者簡介

露絲·普拉瓦爾·傑哈布瓦拉,英國女小說家,好萊塢著名編劇,1927年生於德國科隆,12歲時移居英國,1948年加入英國國籍,1951年遷居印度,1975年移居美國紐約,其丈夫是印度建築師C·S·H·傑哈布瓦拉。由其任編劇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霍華茲別墅》,雙雙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另著有《她願跟從誰》、《激情的本質》等,其中《熱與塵》榮獲布克獎。

媒體評論

性愛是通往精神啟蒙的道路。 

——《愛經》人皆誕生於女人的子宮,最終最高的創造源於母性。每個女人都是宇宙之母的化身,都應受到相應的尊重。人從子宮出,也只能從子宮入。我們既無

回到過去,回到母體,因此只能在對女人身體的出入中認識世界。

——《大涅槃坦陀羅》

實際上,我生來就是一個被置換的人。

有時候我確實回到了歐洲,但是過不多久我會煩惱不堪,又想回到印度。現在我發覺很難適應歐洲的氣候,我已經習慣於印度的炎熱氣候,我似乎需要它。

——傑哈布瓦拉

深入印度,且筆下能讓人最廣泛了解印度的作家,唯一就是傑哈布瓦拉。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

寫作背景

二十餘年的德里定居生活使傑哈布瓦拉深入印度社會內部,賦予她對印度的深刻了解和認識,並因此給我們帶來不見隔閡的印度書寫,雖然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印度作家——這一定位決定了她這部作品的色調。在《印度之戀》(HeatandDust)中,作者筆下的印度看起來十分不美好,“沙塵暴開始晝夜不停地地刮起來,熾熱的狂風呼嘯著,從沙漠中捲起股股沙塵帶到小鎮上;瀰漫著沙塵的空氣不僅讓人窒息,也讓人所有的其他感官失去了效力。曾經清翠欲滴的樹葉變成了死灰般的顏色……人們個個變得焦躁不安、性情暴戾,到了幾乎瘋狂的邊緣……”,這裡貧窮、落後、疾病流行,這裡的人們虛偽、愚昧、骯髒、詐欺……就這些描寫來看,印度簡直就是一個地獄。
然而,故事正是發生在這樣的地方。作品以兩條主線講述了奧莉維亞及其前夫孫女的十分相似的故事——來到印度,愛上印度人,懷上混血兒。奧莉維亞最初並無他念,她很欣賞丈夫道格拉斯的高貴和優雅。但是,道格拉斯一心忙於工作,每天早出晚歸,並把卷宗帶回家來處理。炎熱和沙塵把奧莉維亞一天天關在屋裡,空虛而無聊;納瓦布經常來看望她,並帶她尋找清涼去處。終於,她背棄其所處的白人群體,成了這個印度?邦王的情婦,隨時聽從納瓦布的召喚,並終老印度,孤寂而死。這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奧莉維亞的好友解釋了這一行為背後的原因:“隨時準備著聽從情感的召喚,而絕不會顧忌這種情感會把她們帶向何處”。
這似乎就是本書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之一——聽從情感的召喚,不管它是男女之情,還是宗教信仰之情,或者其他方面的感情。在傑哈布瓦拉筆下,地獄般的印度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這才會有擁有豐富物質生活的西方人來到印度尋找“心靈的安寧”或者“更加樸素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我”——尋找奧莉維亞蹤跡的道格拉斯的孫女,也愛上了印度?,並為了生下混血兒而朝聖。相隔50年的祖孫二人,經歷如此相似,不能不說印度有它獨特的魅力,就像作者傑哈布瓦拉所言“印度帶給住在其間的人一種地獄般感覺,但同時又傳達了一種天堂似的感受”。
炎熱象徵著愛欲和激情,沙塵象徵著落後和骯髒,但這裡卻有在基督的支撐下在這裡生活了三十年的女修士,有前來需找心靈的安寧的西方人和入印度教成為苦行僧的西方人,大眾對“聖人”十分崇敬。聽從情感的召喚,奧莉維亞孤寂而死,契達期待著回國;同時,也有女乞丐死前的欣慰,“我”不辭辛苦的朝聖。結局複雜,就像作者對印度的感受之復?。但這本書出場人物並不多,故事情節也比較清晰,譯筆流暢,至於你怎么看以及看後有什麼感受,恐怕也要“聽從情感的召喚”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