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第2版)》

《人體解剖學(第2版)》

《人體解剖學(第2版)》由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體解剖學(第2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由全國21所醫學院校的27位教授編寫。本教材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地修改和潤色。主要特點是:1.繪製全彩色插圖。教材所用的近500張插圖為全彩色,線條細膩清晰、色彩豐富美觀,其中有近百幅為創新插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視性。2.增加總結性圖表。做到條理清晰,提綱挈領,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3.突出知識重點。要求了解的內容改用小字。
《人體解剖學(第2版)》所採用的解剖學名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於l991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為準。《人體解剖學(第2版)》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多種教材和專著(參考書目列於書後),在此對各位中外作者對《人體解剖學(第2版)》所作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教材所用的插圖均由首都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宋一志老師用2年時間獨立繪製、設計完成,在此對他的辛勤工作深表謝意!還要感謝參加編寫《人體解剖學(第2版)》的21所院校同仁的通力合作及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後,感謝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多年來對本教材的極大重視和有力支持!

目錄

第一章緒論
一、人體解剖學的任務和分科
二、人體解剖學發展簡史
三、人體解剖學的基本術語
第一篇運動系統
第二章骨學
第一節概述
一、骨的形態和分類
二、骨的構造
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
第二節中軸骨骼
一、軀幹骨
二、顱骨
第三節附肢(四肢)骨骼
一、上肢骨
二、下肢骨
第三章關節學
第一節概述
一、直接連結
二、間接連結
第二節中軸骨連結
一、軀幹骨連結
二、顱骨的連結
第三節附肢骨連結
一、上肢骨的連結
二、下肢骨的連結
第四章肌學
第一節概述
一、肌的形態和結構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三、肌的命名法
四、肌的輔助裝置
第二節頭肌:
一、面肌
二、咀嚼肌
第三節頸肌
一、頸淺肌與頸外側肌
二、頸前肌
三、頸深肌
第四節軀幹肌
一、背肌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
第五節上肢肌
一、肩帶肌
二、臂肌
三、前臂肌
四、手肌
五、上肢的局部記載
六、運動上肢主要關節的肌
第六節下肢肌
一、髖肌
二、大腿肌
三、小腿肌
四、足肌
五、下肢的局部記載
六、運動下肢主要關節的肌
第七節體表的肌性標誌
一、頭頸部
二、軀幹部
三、上肢
四、下肢
第二篇內臟學
第五章消化系統
第一節口腔
一、口唇
二、頰
三、齶
四、牙
五、舌
六、唾液腺
第二節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咽肌
第三節食管
一、位置和分部
二、食管的狹窄部位
三、食管壁的結構
第四節胃
一、形態和分部
二、位置
三、胃壁的構造
第五節小腸
一、十二指腸
二、空腸和迴腸
第六節大腸
一、盲腸
二、闌尾
三、結腸
四、直腸
五、肛管
第七節肝
一、外形
二、位置和毗鄰
三、分葉與分段
第八節肝外膽道
一、肝管與肝總管
二、膽囊
三、膽總管
第九節胰
一、位置和毗鄰
二、分部
第六章呼吸系統
第一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三、鼻旁竇
第二節喉
一、喉軟骨
二、喉的連結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的血管
六、喉的淋巴回流
七、喉的神經
第三節氣管與支氣管
一、氣管
二、支氣管
第四節肺
一、位置和形態
二、肺內支氣管支氣管肺段
三、肺的血管和神經
第五節胸膜
一、胸腔、胸膜與胸膜腔
二、胸膜的分部
三、胸膜隱窩
四、胸膜與肺的體表投影
第六節縱隔
一、上縱隔
二、下縱隔
第七章泌尿系統
第一節。腎
一、形態
二、構造
三、位置和毗鄰
四、被膜
五、腎段動脈與腎段
第二節輸尿管
一、輸尿管腹部
二、輸尿管盆部
三、輸尿管壁內部
第三節膀胱
一、形態
二、位置和毗鄰
三、膀胱壁的構造
第四節尿道
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統
第一節男性內生殖器
一、生殖腺
二、輸精管道
三、附屬腺
第二節男性外生殖器
一、陰阜
二、陰囊
三、陰莖
第三節男性尿道
一、前列腺部
二、膜部
三、海綿體部
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統
第一節女性內生殖器
一、卵巢
二、輸卵管
三、子宮
四、陰道
第二節女性外生殖器
一、陰阜
二、大陰唇
三、小陰唇
四、陰道前庭
五、陰蒂
六、前庭球
七、前庭大腺
[附]乳房
一、位置
二、形態
三、結構
[附]會陰
一、肛門三角的肌和盆膈
二、尿生殖三角的肌和尿生殖膈
第十章腹膜與腹膜腔
一、概述
二、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係
三、腹膜形成的結構
四、腹膜皺襞、隱窩和陷凹
五、腹膜腔的分區和間隙
第三篇脈管系統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統
第一節概述
一、心血管系統的組成
二、血管的吻合
三、血管的配布規律
第二節心
一、心的位置與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構造
四、心傳導系
五、心的血管
六、心的神經
七、心包
八、心的體表投影
第三節動脈
一、肺循環的動脈
二、體循環的動脈、
第四節靜脈
一、肺循環的靜脈
二、體循環的靜脈
第十二章淋巴系統
第一節淋巴系統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一、淋巴管道
二、淋巴組織
三、淋巴器官
第二節人體的淋巴引流及各部的淋巴結
一、頭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結
二、上肢淋巴管和淋巴結
三、胸部淋巴管和淋巴結
四、下肢淋巴管和淋巴結
五、盆部淋巴管和淋巴結
六、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結
第三節部分主要器官的淋巴引流
一、食管的淋巴引流
二、胃的淋巴引流
三、肺的淋巴引流
四、肝的淋巴引流
五、直腸的淋巴引流
六、子宮的淋巴引流
七、乳房的淋巴引流
第四篇感覺器
第十三章視器
第一節眼球
一、眼球壁
二、眼球的內容物
第二節眼副器
一、眼瞼
二、結膜
三、淚器
四、日艮外肌
五、眶脂體與眶筋膜
第三節眼的血管及神經
一、動脈
二、靜脈
三、神經
第十四章前庭蝸器
第一節外耳
一、耳廓
二、外耳道
三、鼓膜
第二節中耳
一、鼓室
二、咽鼓管
三、乳突竇和乳突小房
第三節內耳
一、骨迷路
二、膜迷路
三、內耳道
第五篇神經系統
第十五章神經系統總論
第十六章周圍神經系統
第十七章中樞神經系統
第十八章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
第十章腦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腦脊液
第六篇內分泌系統
第二十章內分泌系統
主要參考書目
英漢專業辭彙對照

序言

在教育部教育改革、提倡教材多元化的精神指導下,北京大學醫學部聯合國內多家醫學院校於2003年出版了第1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材,受到了各醫學院校師生的好評。為了反映最新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醫學進展的最新成果,同時也是配合教育部“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建設的要求,2008年我們決定對原有的教材進行改版修訂。
本次改版廣泛收集了對上版教材的反饋意見,同時,在這次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吸收了較多院校的富有專業知識和一線教學經驗的老師參加編寫,不僅希望使這套教材在質量上進一步提升,為更多的院校所使用,而且我們更希望通過教材這一“紐帶”,增進校際間的溝通、交流和聯繫,為今後的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
第2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材共32本,其中22本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緊密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和研究生入學考試“西醫綜合”的考試要求,嚴格把握內容深淺度,突出“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五性”(即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在繼承和發揚原教材結構優點的基礎上,修改不足之處,使新版教材更加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結構嚴謹、文字簡潔流暢。教材中增加了更多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總結性圖表,這原是國外優秀教材的最大特點,但在本版我國自己編寫的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除了內容新穎、具有特色以外,在體例、印刷和裝幀方面,我們力求做到有啟發性,又引起學生的興趣,使本套教材的內容和形式都雙雙躍上一個新的台階。
在編寫第2版教材時,一些曾擔任第l版主編的老教授由於年事已高,此次不再擔任主編,但他們對改版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並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他們作出的貢獻我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本套教材的出版凝聚了全體編者的心血,衷心希望她能在教材建設“百花齊放”的局面中再次脫穎而出,為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同時感謝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次改版能夠順利完成。
儘管本套教材的編者都是多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但基於現有的水平,書中難免存在不當之處,歡迎廣大師生和讀者批評指正。

文摘

新陳代謝是生命現象的最基本特徵,內臟是完成新陳代謝的主要器官。
內臟viscera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4個系統。它們主要位於胸腹腔和盆腔內。消化、呼吸兩系統的部分器官則位於頭頸部,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統的部分器官位於會陰部。
在形態與發生上,胸膜、腹膜和會陰與內臟器官關係密切,屬內臟學範疇。
在功能上,消化系統是從攝入的食物中吸取營養物質,並將食物的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呼吸系統是從空氣中攝取氧氣並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泌尿系統是把機體在物質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特別是含氮的物質(如尿酸、尿素等)和多餘的水、鹽等,形成尿液排出體外;生殖系統能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並進行生殖活動,藉以繁殖後代。
內臟各系統由一套連續的管道和一個或幾個實質性器官組成,由於它們具有攝取或排出某些物質的功能,因此各系統都有孔道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內臟各器官形態雖不盡相同,但按其構造可分為中空性器官和實質性器官兩大類。
中空性器官多呈管狀或囊狀,內部均有空腔,其管壁由數層組織構成。
實質性器官內部沒有特定的空腔,多屬腺組織,表面包以結締組織的被膜或漿膜,如肝、胰、腎及生殖腺等。結締組織被膜深入器官實質內,將器官的實質分割成若干個小單位,稱小葉,如肝小葉。分布於實質性器官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以及該器官的導管等出入器官之處,常有一凹陷,稱此處為該器官的門hilum(或porta),如肺門和肝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