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為思想淵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論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我國本土的宗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天文、歷算、醫學、地理、物理、化學,以及民俗、藝術等產生過廣泛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之一。《中國道教發展史略》是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書分為八章,對道教的學術淵源,道教的建立、成長、擴張和演變,道教的流派、人物與經典,帝王與道教的關係,以及道教的研究情況等,作了簡練系統的敘述。書末還附有道教資料和《道藏》介紹,可資參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道教為根據中國固有文化所創設之宗教,其立教的過程,追溯歷史約可劃分為十個演變時期。

(一)中國上古代文化一統於“道”。乃原始觀察自然的基本科學,與信仰天人一貫的宗教哲學混合時期。約當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國上古史所稱的三皇五帝,以至黃帝軒轅氏的階段,為道教學術思想之遠古淵源所本。

(二)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開始發達,從此建立民族文化具體的規模;而以政治教化互為體用,是君道師道合一不分的時期。約當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開始,即唐堯、虞舜、夏禹三代,為道教學術思想的胚胎階段。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

目錄

引言
第一章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
第一節道教立教的過程
第二節道教學術思想的淵源
第三節道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土
第二章道教的建立
第一節漢末三國時期的道教
第二節魏晉時期的道家
第三章道教的成長
第一節北魏時代道教的定型與道佛之爭
第二節南朝的道教與陶弘景
第四章道教的擴張
第一節唐初開國與道教
第二節新興道教的呂純陽
第五章道教的演變
第一節宋初儒道歸元的華山隱士陳希夷
第二節宋代的皇帝與道教
第三節正統道教南宗的崛起
第六章宋元時期新興的道教
第一節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第二節元代敕封天師道與其他
第七章明清時期的道教
第一節明太祖與周顛
第二節明成祖與武當山的張三豐
第三節明世宗與陶仲文的前因後果
第四節明末清初道家派別的分支
第五節康熙雍正與道教
第八章二十世紀的道教
第一節十九世紀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節當代學人研究道教學術的活動
第三節研究道教學術的人士
附錄:
海內外道教士之統計
台灣省道教會章程
推介中國傳統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緣啟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圖書簡評

本文共分為八章,皆以道教發展為中心。因欲說明道教學術之本原,故首先簡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學並不分家之要點。其次,略述周末學術分家,神仙文伎與老、莊等道家思想混合,為漢末以來道教成長之原因。複次,引述、南北朝以後至於現代道教之發展,及與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關係。雖其內容本質,原為不一不異,但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之方向,畢竟有其嚴整之界限。唯因包羅牽涉太廣,不能盡作詳論,但擇其大要,及其演變過程之一鱗片爪,俾讀者籍此可以窺見概略,並以提供研究者知所入手。

文摘

漢末靈帝中平元年,巨鹿人張角,號稱事黃、老之術,以妖言惑眾,遣弟子散游四方,轉相誑誘,十餘年間,設立三十六方。所謂方者,猶如漢代政制的大將軍。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師,欲圖謀反。事敗,張角即馳敕諸方,一時俱起,皆衣著黃巾的標誌,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寶稱“地公將軍”,梁稱“人公將軍”,由此而天下大亂。類此以道術惑眾,如後世宋元之間的白蓮教、清末的太平天國、義和團;凡借用宗教之名相號召,陰圖政治的運動者,應當引為殷鑑。

《典略》曰:
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虔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五斗米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后角被誅,修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