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史大綱》

《中國美學史大綱》是北京大學教授葉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來受到廣泛好評,被許多大學選為教材。全書分為四篇: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中國古典美學的展開、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中國近代美學。論述的時間跨度為先秦至近代,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理論、詩歌、小說、戲劇、書畫、園林等等。

中國美學史大綱 特色及評論

本書是北京大學教授葉朗先生的名作,出版十多年來受到廣泛好評,被許多大學選為教材。全書分為四篇: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中國古典美學的展開、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中國近代美學。論述的時間跨度為先秦至近代,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理論、詩歌、小說、戲劇、書畫、園林等等。作者採用“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的方法,抓住每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和美學著作,注重把握美學範疇和美學命題的演變和發展,因此本書又可看作一部中國美學思想史或中國美學範疇史

中國美學史大綱 內容簡介

在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新歷史時期,擺在我國美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針,建立一個現代美學體系。建立這個現代美學體系,無論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或是對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美學史大綱 本書前言

緒論 在緒論中,談以下幾個問題:研究中國美學史的意義,中國美學史的對象和範圍;中國美學史的分期;對有關中國古典美學的一些流行觀念的考察。 第一節 系統研究中國美學史是建立現代美學體系的迫切需要 研究中國美學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但是在這裡我只想談一個方面,就是研究中國美學史對於建立現代美學體系的重要意義。 在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擺在我國美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方針,建立一個現代美學體系。建立這個現代美學體系,無論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或是對於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照我的看法,這個現代美學體系應該體現以下四條原則: 第一,古典美學和當代美學的相互貫通; 第二,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相互融合; 第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 第四,基礎美學和套用美學的相互推進。 上述四條原則中,一、三,四這三條原則在這裡暫且不談。只簡單談一談第二條原則。 過去世界各國講的美學理論,基本上屬於西方文化的範圍,並不包括東方文化。這樣的美學是片面的,稱不上是真正的國際性的學科。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使美學成為真正的國際性的學科,必須具有多種文化的視野,必須著重研究東方美學(特別是中國美學)的獨特範疇和體系,使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融合起采。 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這兩個文化系統當然也有共同性,也有相通之處,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文化系統各自都有極大的特殊性。中國古典美學有自己的獨特的範疇和體系。西方美學不能包括中國美學。不能把中國美學看作是西方美學的一個分支,或一種點綴。更不能把中國美學看作是西方美學某個流派的一個例證,或一種注釋。應該尊重中國美學的特殊性,對中國古典美學進行獨立的系統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把中國美學的積極成果和西方美學的積極成果融合起來,把美學建設成為一門真正國際性的學科,在人類文明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我們重視中國美學史的研究,不僅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應該使我們的美學理論帶有民族特色,而且因為如果不系統研究中國美學史,不把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融合起來,就不可能使美學成為真正國際性的學科,就不可能建立一個真正科學的現代美學體系。 第二節 中國美學史的對象和範圍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美學史主要應該研究歷史上關於美的理論。根據這種看法,一些人就把力量集中於到古代思想家著作中尋找那些談到美的段落:孔子怎么論美,孟子怎么論美,墨子怎么論美,王充怎么論美,等等。 ……

中國美學史大綱 本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篇 中國古典美學的發端
第一章 老子的美學
第二章 孔子的美學
第三章《易傳》的美學
第四章 《管子》四篇與中國美學
第五章 莊子的美學
第六章荀子的美學
第七章 《樂記》的美學
第八章《漢代美學
第二篇 中國古典美學的展開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美學(上)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美學(下)
第十一章 唐五代書畫美學
第十二章 唐五代詩歌美學
第十三章 宋元書畫美學
第十四章 宋元詩歌美學
第十五章 明代美學
第十六章 明清小說美學
第十七章 明清戲劇美學
第十八章 明清園林美學
第三篇 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
第十九章 王夫之的美學體系
第二十章 葉燮的美學體系
第二十一章 石濤的《畫語錄》

中國美學史大綱 作者介紹

葉朗 浙江衢州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藝術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暨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曾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和"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 同作者出版的其它圖書 ・意象(第一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